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化工”这个词语,似乎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其实,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它,有些化工产品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还起着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在湖北省枣阳市就有这么一家化工企业——隆盛四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海化工),从其创新发展历程上,就能看到化工行业突破传统、追上时代的“化学反应”。

据了解,四海化工是从租赁枣阳市红旗节能材料厂开始起家的。红旗节能材料厂是生产泡沫石棉保温材料的,对于当时来说,其生产规模小,能耗高,污染大,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行业”,在市场上几乎无立足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该垂死挣扎还是转型突围?四海化工果断选择了后者,该公司组织人力和物力反复调研市场,想找到投资小、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的产品项目,最后,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被称为“工业味精”的有机硅上。


众所周知,味精对食物具有提鲜作用,是日常生活烹饪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顾名思义,“工业味精”也是可以添加到各种产品当中,发挥出不同的化学反应,上到航空航天,下到生活用品,有机硅的应用范围广、市场空间大,而且资源充足,我国拥有丰富的硅石材料。

同时,利用有机硅的边角废料,可以深加工成有机硅系列产品,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可谓一举两得。于是,四海化工是说干就干,立即着手转型。

可有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筹备该项目时,四海化工才知道在当时利用有机硅边角废料,裂解加工有机硅制品的技术还处在实验室阶段,并没有形成工业化生产。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三家企业将这个技术应用于生产,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是退缩还是另辟蹊径迎难而上、大胆探索?四海化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创新,风险越大,回报就会越高,一旦研发试验成功,必将产生倍增效应。1994年四海化工果断投资40万元,买下了有机硅裂解加工技术,开始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积极探索。


四海化工认准了产品,引进了技术,建起了车间,但是如何把不成熟的技术变成成熟的技术,这又是一大难题。当时该公司没有一位懂有机硅生产的技术人员,更谈不上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于是,四海化工高薪聘请专家教授,借智创新,与此同时,该公司跟大专院校联手开发,进行合作创新,该公司还自己培养技术人才,进行自我创新。

在创新方面,四海化工非常“舍得花钱”,哪怕是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也没拖过科技研发一分钱的费用,即使借钱也在搞研发,截至目前,四海化工已经累计投入科研开发和技改经费6100多万元,在如此“下血本”的付出下,四海化工终于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其有机硅产品让经济效益和企业知名度实现了双赢。


由于有机硅产品,更新换代得很快,仅靠引进一两个产品或一两个工艺,如果多年保持不变、原地踏步的话,企业生存一样难以持久。为了不断开发有机硅下游产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四海化工摸索出一条“研发—完善—实践—再研发”的循环上升、不断升级的路子,先后开发出8大系列60多个产品。

后来,该公司经过市场反复验证,按照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销路好这两大硬标准进行优选,最终确定硅油、有机硅树脂和有机硅消泡剂3大系列30个优选产品进行规模生产。

通过这些产品长期投放市场的实践证明,精选出的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优势和价格稳定性,也为四海化工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悉,四海化工现在不仅在襄阳市名号响亮,在全国也很知名,其创造出来属于他们的三个“最”:一是废水利用率最高,可以把6万吨废水副产物稀盐酸转化为氯化钙,年产能达到7100吨,年产值10000万元;二是工艺流程最先进,已经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三是产能业界最大,可年产有机硅产品2万吨。

如今的四海化工在行业知名度高,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并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地区。四海化工把天然的物质加工成多性能的物质,也就是化工的本质,而其“引进+创新”的路子好像也跟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引进和创新产生了相当不错的化学反应。

四海化工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企业将继续砥砺前行,将传统的产品在生产中再改进、再提高、再完善,达到精益求精的水平,直到完全符合市场需求,以替代国内市场供给,抑制国内能源和稀缺资源出口,为民族工业增光添彩。

(来源:襄阳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