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农拓宽致富路,二十多年以来,枣阳市财政局综改办副主任崔云国一直奋斗在农村综合改革的前沿阵地,想农所想,思农所思,一心一意为农做好精准服务。

为干好乡村改革这项工作,崔云国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科学整体规划、统筹协调推进、打造示范试点,开创了 “党组织+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新模式。

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试点建设中,崔云国以乡村建设为载体,利用湖北省财政厅惠民政策,积极争取省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建设试点村49个,扶持村集体产业发展,恢复农村发展活力,注入新动能,为新冠疫情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市乡村振兴积极贡献财政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过充分论证与思考,崔云国大胆地提出了以党建为龙头,注重发挥村级组织主体作用,增强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调动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在湖北省财政扶持政策的积极促进下,试点村之一的枣阳市吴店镇树头村,依托村集体资源资产,村党委在经济发展上实施“造血”工程,坚持“工农商艺相结合、发展生产增收入、外出务工与在家创业同提倡”的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理念,成立了枣阳市树头商贸服务有限公司,把闲散的土地全部流转到村合作社。目前,该村平稳发展起了生猪、家禽、渔业养殖,蔬菜、优质桃种植,以及服务业和商业等产业,并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据统计,该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8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54万元,村集体积累资产过千万元。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仅要有愿望、有力量,还要有方法。二十多年以来,崔云国都是顶烈日、冒严寒,走村下乡进行实地勘查,为后续产业扶持提供因村施策的一手材料。正因为如此,各试点村从规划、建设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他都能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群众实际愿望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金、资产和资源,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并精准地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探索出村集体经济多种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

在深入枣阳平林镇宋集村实地勘查时,崔云国了解到交通便利且优质桃业种植已成规模,但因无成品桃交易场地及转储设施,当地桃农收入不多,更为严重的是制约了当地桃业发展壮大。为此,崔云国多方沟通协商,终在村集体30亩闲置土地上兴建了成品桃交易中心和400吨冷储库。交易中心和冷储库的建成,不仅为周边桃农带来鲜桃交易便利,还为桃农增收加上了保险,因为即便出现渍涝天气或市场疲软,仍然可有效解决鲜桃积压腐烂及储存保值难题。经了解,仅此一个项目,每年可为宋集村创收15万元。

产业有了,如何转化为效益?崔云国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地摸索,崔云国终于想出了把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有效对接,拓展订单农业发展思路,确保农民、集体、基地产销两旺,用“订单”串起农民致富路。试点村之一的琚湾镇琚庄村采用的便是这一新模式,通过大力推进订单农业示范项目,共吸引7户贫困户和20户群众入股土地220亩,成立了“月牙潭”绿色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种植大葱80亩、大棚芹菜30亩、雪里蕻100亩、莲藕30亩,还注册了“琚湾大葱”商标,年创产值20余万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崔云国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帮助村级党组织探索谋划发展思路和模式,枣阳市财政局陆续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1950万元,确保了村级集体经济质量优、后劲足、持续长,达成农户增收益、产业增效益和集体增实力的效果,并走上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一举多赢的致富路。(通讯员张冬冬、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