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乡村生机盎然。耀眼的阳光下,草木葱葱郁郁,如青春的少年,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从武汉市黄陂区城关向西,沿着黄孝公路行驶20分钟,再拐入一条仅一车宽的乡村小路,颠簸之间,几栋教学楼渐渐在田野中“浮现”,声名远扬的四黄中学就在眼前。

被田野环绕的四黄中学校园里,学生们正在做课间操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还没进校园,琅琅书声扑面而来。铿锵有力的字句伴随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令人心潮澎湃。

这是黄陂区目前仅有的一所“片中”。所谓“片中”,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办初中,远离街镇,学校周边全是农田。经过全区多轮布局调整,区内所有类似学校均已被淘汰,唯有四黄中学不但坚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华丽转身,美名远扬。

“那时候,要生源没生源,要师资没师资,要设施没设施,但我们硬是闯出了一条路。”校长谈宇国回忆当时的情景,语气坚定有力。从面临被撤并到连续多年在全区名列前茅,这所“田野中学”走了一段坎坷却振奋人心的发展之路,谱写了一曲偏远农村学校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佳话。

 “只为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6月23日,黄陂区四黄中学七年级(11)班,一位头发花白、背部微微佝偻的老师正在上课。他声音铿锵有力,黑板上板书整齐,学生们神情专注。

上课的是该校校长谈宇国。从1986年毕业分配到这所农村中学,他就一直扎根在这里。谈及四黄中学的办学之路,谈宇国意味深长地说:“都是老师们在这田野里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

校长谈宇国正在为学生们上课

2004年,学校面临困境。全校仅5个教学班、300名学生。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划,该校将被撤并。“当时,学校只有17名教师,但他们都是有情怀、爱学生的好教师。我们一起商量,不能因为‘教不好自己湾子里的伢’而导致学校被撤并,不能让孩子们去更远的地方上学。”

基于这一朴素的感情,教师们痛下决心,必须做出成绩,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有好书读。学校成立以校长谈宇国和杨志勇、王传瑾、雷华文、陈剑等人组成的“党员课题组”,撸起袖子忘我工作,苦干加巧干,汗水加泪水,终于探索出独具四黄特色的教学模式。

生源不好,怎么办?平行分班,不放弃一个孩子。为了不让学生一进校就被贴上“成绩好坏”的标签,学校坚持不分快慢班,一直采用平行分班。如果第一次分班不够均衡,导致班级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学校会启动第二次分班,让全年级成为一支队伍,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师资短缺,如何补?党员带头,全员育人。谈宇国身先士卒,虽然是校长,但他坚持当班主任,还教两个班的数学。在四黄中学,上课是最重要的事。所有行政干部都要上一线,当班主任,教主科。

校园里随处可见师生交流的场景

据学校教导主任简红勇介绍,行政干部都是党员,既要处理行政事务,又要上课,非常忙碌。但是,他们并不享有行政津贴,而是和其他教师一样,按课时算“绩效”。“党员不是来当官的,是来做事的。党员就是要冲锋陷阵,引领示范,多讲奉献,少谈条件。”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谈宇国站在学校发展的十字路口沉思:“要生存就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质量,而质量的提升就要有一个科学而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班级管理问题解决了,“党员课题组”紧接着潜心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他们采取“分小组—兵教兵—打补丁—讲得清”的“教学公式”,让教学形成高效闭环。“分小组”,在班级内部将学优生和学困生分成一个小组,荣辱与共,共同进步;“兵教兵”,从背书检查到作业习题讲解、学习方法训练,让学生成为老师,同学之间“帮一把、扶一程”;“打补丁”,学生的作业经过老师认真批改后,只要出现错误,学生必须用粘贴纸写出纠正的过程和结果;“讲得清”,老师会随机抽查学生讲解错题,若能顺利讲解,说明此题真正过关,若不能顺利讲解,必须重新巩固,达到“题题清”。

学校坚持开展阳光活动,帮助孩子们强健体魄

就是这一年,四黄中学的中考成绩取得飞跃进步。2005年至今,学校连续多年中考成绩稳居全区前列。

“党员课题组”的“突围”彻底改变了学校可能被撤并的命运,还先后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学校用政府的4000余万元拨款新建了综合楼、学生宿舍楼、食堂和澡堂。如今的四黄中学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一应俱全。这所“田野中学”终于实现华丽蝶变,成为黄陂教育的一张名片。

“学生就是我的全部期盼”

对于每年新来的教师,谈宇国都会问一句:“你能吃苦吗?”

谈宇国的担忧并非多余。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四黄中学有1100多名学生住校,而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为了照顾学生,全校61名教师全部住校,师生“同吃同住”。这里不仅地处偏远、生活单调,教师还要全身心“扎”在教学上,“扎”在学生堆里,“必须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听讲

即便如此,每年都有年轻的新教师拖着行李箱坚定地迈入四黄中学的大门。还有本来在城关学校任教的教师主动选择调入这所中学。

数学教师唐强国就是其中一位。2013年,他主动从黄陂区一所城关中学调入四黄中学。他说:“我是一名党员教师,教师的初心就是好好教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如今,我要以同样的方式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唐强国和学校大多数教师一样,把整个家都搬来了。每天清晨6时,他准时起床,带着学生们晨跑。每天晚上10时,他要查寝,确保班里每个孩子都安静地睡下。

“这些孩子是很机灵的,他们会装睡,等你走了,再悄悄地爬起来玩。不过,我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看穿他们的小心思。我假装走远,然后在走廊里静静地等着。哪个寝室动静又大了,我再‘杀个回马枪’,跟他们斗智斗勇。”唐强国边笑边说,像是在谈一件自己孩子的趣事,“等他们都真正睡着了,我才放心地离开,经常晚上超过11时才回宿舍。”

班里留守儿童多,长期和父母分离,心思敏感细腻。唐强国慢慢摸索每名学生的性格和爱好,努力和他们打成一片。他跟学生们说:“你们就把我当成父亲或者叔叔,愿意当我是哥哥也行,只要记住我是你们的‘铁靠山’。”

曾经有一名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孤僻自卑。唐强国对他格外关注,细心照料他的一日三餐,关心他的各科学习。有一次开家长会,这名学生的家人来不了,唐强国主动提出:“让我以你父亲的身份代为参会吧。”家长会上,有一个学生与家长拥抱的环节,这名学生竟主动上前与唐强国紧紧相拥。“他这一抱,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这是学生对我最大的褒奖。作为一名老师,夫复何求啊。”

2018年,唐强国不幸被查出患了中晚期肠癌。老师们都劝他回家休息,他婉言谢绝。直到今天,除了化疗后会休息几天,他仍坚持每天上讲台、守学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们不适应线上教学,唐强国和同事用两天时间把教材分配好,跑遍黄陂为学生送去。上网课时,如果发现哪个学生长期不在状态,他会拖着病体,只身一人开车数十公里去家访,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疫情期间的学业。

唐强国说:“对于我来说,和学生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治疗。他们知道我生病了,也变得很听话。我这一生就是为了教书而活,醒来就是奔向教室,在梦里想的也是教学。学生就是我的全部期盼。”

如今,唐强国的病情保持稳定,他把这归功于学生和同事的陪伴。他说,对有教育梦的老师来说,在四黄中学工作非常幸福。因为这里有一群把学生、把教育看得比千金还重的“同道中人”。“别人看我们在农村教一辈子书,会觉得很划不来。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一起学习运动,一起赏花看雪,一起分担忧愁,一起分享快乐,这难道不是教师最应该拥有的幸福生活吗?”

三代党员师生接力打造“家门口”的高质量教育

在四黄中学,有一段师生传承的佳话广为流传。“60后”校长谈宇国、“80后”副校长雷华文、“90后”教师刘欣,他们三代师生选择扎根四黄中学,为农村教育无私奉献。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1998年,雷华文到四黄中学读书,当时还是数学教师的谈宇国是他的班主任。“我们那时候条件艰苦。我至今记得,谈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背心全部湿透,但他若无其事,专注于教学,让我非常震撼。”早在那个时候,雷华文便对教师这个行业有了向往——“想当一个像谈老师那样的好老师”。

后来,雷华文如愿考上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回到四黄中学。“我来的时候,谈老师还问我,下定了决心在这里扎根吗?我跟他说,四黄中学培养了我,我当然要回来建设母校、建设家乡。”

当了老师,雷华文更加体会到为人师的艰辛,也紧跟着曾经的老师们继续学习。如今,年轻的他已是学校教学副校长,深得师生信任。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的薪火仍在延续。201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毕业生考入四黄中学。仔细一看,雷华文惊喜地发现:“这不是我的学生刘欣吗?”

1996年出生的刘欣2008年就读于四黄中学。正是那一年,刚刚进校担任实习教师的雷华文成为她的数学老师。

“四黄中学的老师们对我非常好,不仅在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我一直对母校充满了感情。”读大学时,刘欣并没有读师范专业。毕业后,听说学校缺教师,她毅然选择回校工作。她来报到的那天,雷华文专程开车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接她“回家”。

刘欣的同学们大多选择进“大厂”工作。对于她“逆流”而行、回到农村的做法,不少同龄人觉得不能理解。但是,刘欣觉得,自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

“我在这里有认同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刘欣说,“是母校哺育了我,她必须给予回报,带领更多学弟、学妹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师生一起弹钢琴打篮球放风筝 让学生感悟人生的丰富和美好

6月23日,四黄中学网球场上,学生们在阳光下挥动球拍、敏捷移步,散发着青春活力。这是八年级学生正在上网球课。在四黄中学,体育和艺术是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必修课。在四黄中学的课表上,部颁课程一科也不能少、一节也不能少。

多年前,学校在全区率先开展阳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校园生活是美好丰富的,不只有学习,还有音乐、艺术、体育、劳动。

学校开足运动课,不仅保证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下午还有一小时阳光户外活动时间。每当下午5时铃声响起,学校操场上就沸腾起来。全校师生一起下棋、画画、轮滑、阅读、放风筝……这一刻,校园里没有师生,只有朋友间的笑声和欢呼声。

体育教师吴海菲说,孩子们喜欢运动,学校最受追捧的社团是田径社团。“你不要以为喜欢体育的孩子都是成绩差的。我们田径队的队员们个个品学兼优,每年都有半数考上省级示范高中,其他的也能考上市级示范高中。”吴海菲说,“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紧张的学习。爱运动的孩子思维也比较活跃,学习效率高。”

不仅是体育活动风生水起,四黄中学还是黄陂区唯一一所戏曲市级示范学校。音乐教师带着孩子们练戏曲,每周还有市级戏曲专家来学校为戏曲社团进行排练。近年来,学校多次获得市级联赛冠军、市级校园戏曲展演银奖等奖项。

“想不到吧,我们校园里还放着两架钢琴,谁都可以去弹一弹。有时考试结束后,老师会带着我们到操场上散心,一起听音乐、看星星,还为我们准备了小奖品。”七年级(5)班学生赵雨萱说,“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身处这么有诗意的学校,我感到很幸运。”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读。”这是四黄中学的初心。办学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教师脚踩泥土、躬身育苗,帮助无数孩子走上更高的平台。

勤奋、坚守、奉献、担当是四黄中学的“四黄精神”,在校园里看不到这些词,但这些词又无处不在。它们存在于老师的心里,化为他们的行动。

天地有浩然正气,追求将永无止境。在忙碌之余,四黄中学的老师们没有停止探索与思考、奋进与实践,把一所偏远农村中学发展成为今天的“领导放心、百姓赞誉、学生向往”的优质学校,谱写了一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打造人民满意教育的华丽篇章。(通讯员蔡育平、郑天添、供图彭年)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