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帮助洗衣服、食堂每餐都有两荤两素,生病了还有人带病人看医,房间卫生做得很干净,这比在家里强多了。”3月26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村民肖唐荣脸上的皱纹随着笑容舒展开来,不停地称赞“公建民营”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模式特别好。

湖北阳新:探索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模式“公建民营”


患者家属赠送锦旗

据肖唐荣称,其儿子肖绪欢怀有精神病史17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没有办法只能把他长期关在房间里,吃喝拉撒睡就在这间房里,生活和医疗得不到保障。

2020年11月份,肖绪欢被送至“公建民营”排市镇福利院集中供养,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生活起居得到了专业照护。进院不久后,肖绪欢的情况明显好转,可以主动进食,还能参与团体活动。

2019年9月,排市镇政府和阳新县民政局到咸宁家康医疗服务有限公司所开设的精神病医院考察调研论证,按照“公益性质不变、资产权属不变、主体责任不变”的原则,引进咸宁家康医疗服务有限公司到阳新县开设精神病医养结合机构,实行“公建民营”政策,由排市镇政府与其签订公建民营托管运营协议,将农村福利院人员、资产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

据咸宁家康医疗服务有限公司执行院长蔡金莲介绍,接手排市福利院后,该公司投资350万元对福利院的“一院两区”进行专业规范的用房改造,新建合规的消防和污水处理设施,添加了空气能、洗衣房、晾晒场;改建了厨房、厕所、猪圈和房间,添置了工业洗衣机、烘干机及蒸饭车等系列厨具,为院民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环境。

该福利院还配备有一名资深水电工程师,为院民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后勤服务,院容、院貌皆焕然一新。

按照国家精神医院办院标准,家康医疗服务公司组建了一个由多名精神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以及经验丰富的优秀护士长组成的专业医疗团队,随时为院民提供医疗诊治服务,解决了院民就医难的问题。

目前,全院在院入住人员101人(特困人员60人,福利托养34人,社会托养7人),其中失智人员55人,失能人员39人,自理人员7人,形成了入院院民生活得到照料,医疗得到保障,院民家庭监护压力减轻,劳力得到解放,也实现了县、乡、村、院民及家庭多赢局面。

湖北阳新:探索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模式“公建民营”


会议商讨

“这比改革前一家一户地散养,更具实用性和可行性了。”阳新县民政局局长刘会海说,试点福利院进行改造建设,增强长期照护功能,进行护理型床位改造和无障碍设施改造,配备护理床、轮椅等生活照护设备,照护型床位达到70%以上,以满足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

该福利院为集中供养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统一免费提供所有生活用品,严格执行三短、九洁、三无的个人卫生护理标准:三短即头发、胡须、指甲短;九洁即面、口腔、皮肤、眼、鼻、耳、手足、会阴、肛门清洁;三无即无压疮、无摔倒、无坠床。

该福利院还提供24小时热水供应和全天候的医师、护士、护工服务,护工每小时查房至少1次,特殊病人更安排有专人护理。

湖北阳新:探索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模式“公建民营”


照顾福利院人员

按照“三不变”原则,排市镇政府由自主经办转变为监督管理,改革后农村福利院院长由全面经办到日常监管第三方的运营情况,监管院民生活、服务、安全等方面情况,监督主体更加明确,监督意识、监督职责得到加强。

排市镇镇长舒春风说:“排市镇是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乡镇,过去在自主经办乡镇福利院时,每年政府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护排市福利院正常运营,通过‘公建民营’后,政府只需派专人监管,节省了许多公共资源,使政府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节点上。”

对于实施“公建民营”,排市养老院在升级硬件设施的同时,服务集中供养的能力也大为提高。服务机构接手后,按照国际护理标准,配备专职护理员。目前,该院有20名工作人员负责轮流照顾院民。

据了解,这次改革后,公办养老机构国有性质不变;运营企业无需交租金,但需前期投入,完善敬老院设施,运营企业不能“挑肥拣瘦”,需继续接收政府供养服务保障对象。

“环境舒适,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人员照顾得也很周到,还经常有志愿者上门关心慰问、表演节目、免费义诊,我们过得很不错。”间歇性病人洪花伸出大拇指夸赞道。

与此同时,咸宁家康医疗服务有限公司以提升农村集中供养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为出发点,改变过去那种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人为分割管理的僵化模式,将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功能进行有机融合,大力提升农村集中供养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准。

目前,由于改革试点成效明显,福利院失智特困人员不断增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现状,排市镇、县民政局计划在排市福利院内再建一栋失智特困人员养护楼,总投资1135万元,占地面积3亩,总建筑面积3910平方米,建设床位85张,用来缓解全县失智特困人员康养床位不足和开展工、农娱疗的需求,为失智特困人员提供康复、回归正常生活轨道的便利,专心打造全省集中供养试点典型及标杆。(通讯员吴华臻、张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