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下午,笔者前往黄石阳新县木港镇仓下村采访耳闻已久的返乡创业能人、拓荒英雄陈世德。

授牌现场

一踏进陈世德的农场,“湖北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基地”“黄石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基地”两块金色牌匾,赫然映入眼帘。

陈世德告诉笔者,五年前,初到这里,满眼都是贫瘠的土地,但凭着坚韧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级残联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他才有了今天的发展规模。

据了解,10月12日,在黄石市残联新上任的党组书记理事长卢素琴带领下,黄石市残联邹建国,阳新县残联理事长刘富华、副理事长陈飞,木港镇镇长吴力,为陈世德农场授“黄石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基地”牌匾,并考察了陈世德农场蚕桑产业养蚕车间、580亩造林基地和150亩桑叶基地。

考察后,卢素琴连连称赞陈世德了不起,并且说一个60岁的退休残疾人有这样的作为,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同时带动12户残疾人就业、18户贫困户脱贫,市、县两级残联不仅要大力支持陈世德农场发展,还一定要邀请湖北省残联领导前来看看。

桑蚕养殖

笔者随陈世德参观了580亩山场、150亩桑叶基地、桑蚕产业养殖车间。在养蚕房,展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一排排嫩绿的桑叶,上面铺满了蚕床,无数蚕宝宝正在蠕动、啃食桑叶,场景非常壮观。

农场养蚕技术能手柯春平,正在指导几个残疾人铺桑叶、打防病虫药。残疾人家属柯贤武告诉笔者,他和残疾儿子都在这里上班,现在父子俩每月可收入4500多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强多了。

随后,笔者就陈世德回家创建农场进行了深入采访。据了解,2016年初春,陈世德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仓下村探亲,当看到家乡光秃秃的山、臭熏熏的水,昔日伙伴还是那么穷时,心情异常沉重。

时任村支书的王义德是陈世德的小学同学,当他听说陈世德回到家乡后,便找到陈世德,开口就说:“老同学,听说你这些年在外混得不错,有些家底,能否回家乡创业,改变一下家乡面貌,为仓下村做点贡献呢?”陈世德知道仓下村是县级贫困村,想改变将是何等艰难,但想到父老乡亲的现状,沉思一阵后,还是答应了王义德的请求。

探亲回黄石市的家后,陈世德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郑亚珊。刚开始,妻子极力反对,说陈世德到了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到乡下创业怎么能吃得消,再说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投入到荒山里去,万一打了水漂,今后如何生活。但在陈世德坚持下,妻子最终还是同意了陈世德回仓下村创业的决定。之后不久,陈世德便与仓下村签订了22年荒山承包改造合同。

脱贫户陈新本告诉笔者,陈世德承包的580亩荒山位于106国道两旁,草都没有几根,全是石头山。如今,满山的树,都是陈世德带领“老弱病残队伍”从山下挑上去栽种的。“老弱病残队伍”是村里人给陈世德务工人员取得一个称号,当时,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残疾人。但正是因这这支“老弱病残队伍”,才有了这满山遍野香樟、红枫、东北松、杉树、梧桐树,不仅成为当地有名绿色的银行,还为国道两旁打造出一条别样风景线。

油茶采摘

陈世德介绍说,刚开始的时候不懂种植技术,他一边请林业专家现场指导,一边自己查阅书本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不仅掌握了栽培、防治、抗旱、施肥等相关技术,还攻克了成活率低等诸多难题,如今成活率在85%以上。

承包荒山时,山上没有路,在陈世德的带领下,“老弱病残队伍”在两座山上不仅修筑了三条几公里的砂石马路,还挖了几口山塘,既可用于抗旱,又可以养鱼养鸭。

现任仓下村支部书记的陈锡方介绍,陈世德是仓下村唯一返乡能人,为乡亲做了很多好事,对仓下村脱贫贡献极大。2016年返乡第一年,陈世德便投入资金60万元,为乡亲们改造了一口水塘,解决了乡亲们洗涮、灌溉难题;深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题;修了一条路,解决了乡亲出行难题。之后每年,陈世德还给全村52名残疾人发慰问金,逢年过节还会买礼物上门慰问老人和残疾人。如今,陈世德不仅改造荒山580亩,还发展150亩桑田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种植油菜150亩,并解决了仓下村及周边村18户贫困户、12户残疾人就业难题,仅此一项,每户年增收1.5万元。陈锡方说,在干群眼中,陈世德不仅是创业能人,还是一位“大好人”。

拓荒英雄陈世德

陈世德却说,农场能发展成现在这个规模,除了要感谢“老弱病残队伍”和村委的大力支持外,还要感谢黄石市人大驻村工作队柯崇、包文平二位队长大力帮扶,更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否则,农场不可能发展成现在这种规模,当地贫困户与残疾人就不可脱贫致富。

在农场大厅墙壁上,笔者发现赫然挂着早已脱贫致富的12位残疾人、18户贫困户的相关资料。在笔者看来,这不是晒成绩,更不晒奉献,而是在晒公开、晒诚实、晒良心。

对于陈世德,村民们亲切地称他是“做实事的大好人”,著名军旅作家沉石将军称他为“拓荒者”,而笔者则想称他为“拓荒英雄”。其实,无论哪个称呼,都包含着群众对陈世德的崇敬和褒奖。(通讯员黄阳)